子路之死

来源:历史典故 点击: 当前位置:520作文网 > 写作素材 > 历史典故 > 子路之死 手机阅读

【www.520zuowens.com - 写作素材】

【篇一】子路之死

子路之死(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三处满目沧桑的古代遗址,如同遁居世外的高人隐士,漠然旁观着濮阳市京开大道上的滚滚红尘。

  戚城与蒯聩台(供应处院内)相距不过1.5公里,子路坟处于其间。这三处遗址都来自2000多年前的古卫国,相互间因果相连,牵扯着一段罕见的“父子争国”故事。故事因一个“红杏出墙”的女人拉开序幕,又因另一个女人的“红杏出墙”酿成宫廷政变,在“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的轰然倒地声中结束。

  如果没有子路的介入,那段前尘往事可能早就不被人提起;而子路的出现,让卫国这个曲曲折折的香艳故事有了完全不同的色彩,有了一个千古争议的主题。

  春秋时代的很多事,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子路之死也是如此:殊死的搏杀中,子路停下手中的长剑,从容地把被砍断的冠缨重新系好,将冠扶正了,道一声:“君子死,冠不免。”然后被乱刀砍死。

  “冠”,现代人一般不知其为何物了。但在古代,稍有身份的男子,项上都要戴着这物件。“勇冠三军”、“冠冕堂皇”等等词汇,就显示了在“冠文化”盛行的年代,这东西有多重要。

  古人不剪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发可是大不孝。他们将头发束起,在头顶盘成髻,用布包住,然后加上一个由冠圈和冠梁构成的冠,以簪笄固定于发髻。冠圈两边还有名为“缨”的丝绳,可在下巴处打结,使冠在头上更加牢靠。

  《礼记·典礼》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就是说古代男人长到20岁,就要举行成年仪式,由长者在其头上加冠,同时起字号。仪式结束,就意味着此人已经长大成人,享有了成年人的权利,也应该承担成年人的义务和职责。在古人的观念里,“冠”与荣誉和尊严有关。接待客人“不冠不见”,以表示对来者的尊敬;现身任何正式的场合,更是无不对镜正冠。

  子路结缨遇难、正冠而亡,可以说是宁死也要顾及礼仪、规矩和尊严。这种死法,令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已,有人骂他迂腐到愚蠢的地步,有人则赞其死得堂堂正正、难能可贵。

  漫步濮阳京开大道,热闹和繁华都属于今天,而属于卫国的喧哗和骚动早已全部归于沉寂。

  冬季的风吹打着街头的枯枝黄叶,令人想起2484年前的那个腊月,当想从儿子手中夺过国王宝座的老太子,与急于和情夫成婚的“老公主”牵手走在一起,灾难就旋风般骤然临近了卫国,接近了子路。

  濮阳市地面仅存的三处春秋遗迹,将落幕已久的古卫国撩开了一角。曾经的繁华都市,巍峨宫阙,盛装美女,高傲武士,宫廷的阴谋和背叛,桑间濮上的风情和浪漫,一幕幕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次第展开的生动鲜活的故事,早已随风而逝的这一切仍能让人感叹不已……

父子争国为哪般?

  蒯聩台遗址是一个几十亩大的广场,像很多城市的广场一样,青青的草坪间小路纵横交错。零星的一两个人漫步其中,使这里显得格外空旷。广场边的下水道堆积着烟盒、塑料袋等杂物,这在号称全国卫生城市的濮阳可不多见,让人隐隐感到这里是繁华城市中不被过多关注的地方。

  广场的北端耸立着一个高出周围四五米的孤台,长宽都有二三十米,上面长满了衰草。据濮阳的朋友介绍,这是一个人工堆积而成的土丘,原来很高很大,由于历代洪水淹没和人为破坏,现存面积仅为原来的1%。

  1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进行了发掘,发现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大聚落,自下而上分别叠压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春秋和汉代文化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众多不同年代的窖穴和房基,出土文物极为丰富。

  数千年的文化叠压,显示无数曾经生动鲜活的生命是这个土台上的匆匆过客。如果目光停留在春秋时期,我们大约会寻觅到一位特殊人物的踪迹:相传卫国太子蒯聩曾在这里隐身10多年。公元前492年,卫灵公去世,而卫国的太子蒯聩逃亡晋国,于是灵公夫人——历史上有名的南子,就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就是卫出公。

  对卫国早有想法的晋国,借机派人护送蒯聩回国争位。卫国人听说了,就发兵阻击,蒯聩无法到达国都,只好到戚城先求自保,卫国军队也不再攻击他,于是蒯聩就在戚城附近居住下来等待时机,卫国出现了尴尬的父子争国局面。

  造成如此局面的起因,还要从南子说起。堂堂卫国太子竟然要出国逃亡,并失去继承王位的机会,都和他父亲卫灵公的夫人——著名的宋国美女南子有关。

  南子的美貌和风情万种是很有名的,据说孔子和她私下见了面,都免不了被子路怀疑,不得不发誓说:“我和她真的没什么,真的没什么!不然天打雷劈!”还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年老的卫灵公对她宠爱有加,甚至为她召来了宋国的公子朝,殊不知南子未嫁之时就和公子朝暗通款曲,久别重逢,两人情意更笃,只瞒了卫灵公一个人。

  太子蒯聩“出差”经过宋国的野外,有宋国人嘲讽地对他唱小曲,内容十分不堪:“既然已经满足了你们发情的母猪,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漂亮的公猪?”蒯聩听了羞愧万分,回国后决心杀掉南子,他对自己的家臣戏阳速说:“你和我一起去见南子,只要我一回头,你就把她杀了。”戏阳速同意了。于是蒯聩带着他一起去见南子,太子回头三次,戏阳速还是不上前动手。南子看蒯聩脸色不对,吓得“哇”的一声哭着逃走了,并高喊:“太子要杀我!”灵公大怒,太子不得不逃亡到宋国,后来又到了晋国,他的手下也全部被驱逐了。

  事后蒯聩对戏阳速恨得咬牙切齿,对别人说:“都是这个人害了我!”戏阳速也不服软:“太子是想嫁祸于我!他大逆不道,让我杀死他的母亲。如果我不答应,他会杀了我;如果我真杀了夫人,他就会归罪于我。我才不上这当呢!”

  蒯聩避居戚城一带,心中自然不甘;卫出公也很尴尬:这江山本来应该是父亲的,现在父亲流落在外,自己做了国君,名分上未免有点说不过去。但卫国既得利益的大臣劝他说,这是祖父的决定,不能违背。于是卫出公逐渐心安理得起来。可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蒯聩在离国都很近的地方住着,不能杀他也不能赶他,卫国的不稳定因素也太大了点。

  拿了工资不避祸勇子路正冠而亡

  太子蒯聩在濮阳这个蒯聩台住了12年,终于等到了机会。

  蒯聩的姐姐嫁给了卫国的权臣孔文子,被称为孔伯姬。孔家有个叫浑良夫的家臣,是个高大俊美的帅哥,孔文子死后,伯姬寂寞难耐,浑良夫乘虚而入,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成了情人,日久情深,想“修成正果”却难以如愿。

  于是,伯姬让浑良夫到戚城找她的弟弟蒯聩想办法,伯姬的儿子孔悝此时执掌卫国军政大权,相当于“总理”兼“国防部长”。蒯聩觉得对方有利用价值,对浑良夫说:假如你能帮我当上国君,我封你为大夫,让你“服冕乘轩”,免你三次死罪,并将伯姬嫁给你。随后两人盟誓。

  浑良夫回来与伯姬计议已定,就悄悄把蒯聩带入卫国的都城,先藏匿在孔家的菜园,然后让蒯聩男扮女装,混入孔府,直接进入伯姬卧室。几个人吃完饭,痴情的伯姬亲自出马,拿着戈当手杖走在前面,蒯聩带着混进来的5个随从,用车载了一头公猪跟在后面,把毫无准备的外甥孔悝直追到墙角,用现在恐怖分子的手段将他劫持到一座高台,然后用那时候的办法,杀了公猪,强逼他盟誓效忠。按照当时卫国的情况,掌握了孔悝,大约也就控制了局面。

  孔悝的家臣栾宁此时正准备喝酒,肉还没烤熟,听说发生了叛乱,便派人火速报告孔悝的另一个家臣——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自己则让人套上马车,装上酒肉,到宫中拉起卫出公,边喝酒边吃肉,向鲁国逃去。

  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最勇武豪迈的一位,这时候已经63岁了,他闻讯后火速赶到都城,在城门口正好碰上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同样是孔悝家臣的子羔。子羔对他说:“你去也来不及了,不要惹祸上身吧。”子路说:“我拿了孔悝的工资,就不能逃避灾祸。”于是子羔出了城,而子路进了城。来到孔府,守卫大门的人跟他说,不要进去了,没有什么用。子路说:“你为了个人利益而逃避孔氏灾难,我子路不会这样,我既然拿了人家的工资,知道他有了灾难就不能不管。”

  说罢子路只身来到高台前,向蒯聩高喊:“太子何必劫持孔悝?即使你杀了他,也会有人接着跟你斗。”并说,“太子胆小无勇,如果用火烧台,烧毁一半,他一定会放了孔悝。”蒯聩听了很害怕,就令他手下的力士石乞等人下来对付子路。子路身材高大,勇武过人,可惜这时上了年纪,猛虎难抵群狼,一不小心系在下巴上的缨就被砍断了,头上的冠摇摇欲坠,子路叹了口气说:“君子即使死了,冠也要戴正。”于是停下手,把缨系好,冠扶正,石乞等人乘机一拥而上,杀死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结缨遇难”。

  子路死后,蒯聩为了宣泄被压抑10多年的积郁,也为了恫吓卫国人,残忍地下令将他剁为肉酱。至此政变成功,蒯聩如愿当了国君。过了半年,他不能容忍孔悝手握重权,在一次酒宴后,派人暗杀自己的外甥,孔悝逃得一条命后,流亡到了国外。又过了半年,蒯聩找了三条借口,杀了曾与他盟誓的浑良夫。

  蒯聩在国君的宝座上也就坐了两年。他不恤民力,大兴土木,残酷剥削、虐待工匠。贵族石囿引导手工业奴隶暴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百工起义”。蒯聩仓皇翻墙出逃,不小心摔断了一条腿,在逃命的途中被人杀死。从此卫国陷入长年的混乱,国力越来越衰微。

  子路死时为公元前480年,孔子已经72岁高龄了。远在鲁国的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动乱,一句话脱口而出:“柴(高柴,即子羔)也其来,由(仲由,即子路)也死矣!”不久卫国有人来报信,孔子听到子路的死讯,站在当院就哭了起来。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真的很了解。对于充满阳刚之气的子路来说,他的死,是不得不死,是别无选择。

【篇二】子路之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班班通

【课前读】  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导入课文】: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代词,你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6、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3、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4、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展示答案。

2、教师指导和点评。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班班通

【课前读】  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思考:

 (1)这是一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明确

    1、(1)、这是一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第五题

【教学反思】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节次: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把握。

【教学类型】讲练结合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_,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_儒家学派__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七十二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 介词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方形

以 ②毋吾以也动词 认为                    方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   用、做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礼仪、礼法

 ④以俟君子    就,连词,表顺承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   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假如    ①吾与点尔  赞           

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与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③遂与外人隔绝      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④往借,不与         给  

6、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  :                             端章甫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鼓瑟希  :                             鼓瑟希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 :                              风乎舞雩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使足民 :                              使足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⑤,尔何如?                      省略句   宾语前置

⑥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宾短语后置

⑦使有勇,且知方也                   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定语后置

8、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文本阅读】

9、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10、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11、从全文看,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吾与点也!”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因”应为“接着”)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

3.“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  C

A.他    B.你    C.自己     D.其中 

4.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B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诵读诗论 植既以才见异                 言出为论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相同

3.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4.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A (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5.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可不勉与? 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6.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7.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徐慧明

【篇三】子路之死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电影片尾,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是啊,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记录他言行思想的《论语》也只能任人解读了„„

【篇四】子路之死

古代对人死的几种称谓

古代对人死的几种称谓

崩: 是称天子之死。 (崩是自上坠下的意思)

升霞: 是称天子之死(潘岳《征西赋》:“武皇忽其升遁。亦称(“登遇”)

星驾: 是称天子之死。

赛: 是称诸侯之死, (古代二品以上的官员之死称蔑)

卒: 称大史之死。 (卒是终的意思)

不得: 是称士人之死。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

于正厅东首,安键死去)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 (古财女子将

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

失信: 是自言父亲之死。 (估是依靠的意思,失估就是失去了依靠)

子路之死

失持: 是自言母亲之死。 (侍是依靠的意思,失待就是失去了依

赖。 《诗经》有“无父何估,无母何恃”之句)殉:称有

所作为、追求理想、道义而舍生乱

殉国: 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文天样作为

民族英雄,人们称他的死为“以身殉国”

殉道: 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孟子。•尽心》“天下

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殉节: 是称那些为节义而舍生者。

殉难: 称为国家或为正义而台生者。

遇难: 称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 是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者。

揭难: 称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推音黎)

藏难: 是称领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

遇害: 称因意外之事而死者。 (如因飞机失事和车祸死的)

田径: 是称为了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者。 (如在战场上最后战死者)

就义: 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就义,即成就义)

逝世: 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去世: 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谢世: 对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长逝: 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 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四游: 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登仙: 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 旧肘称年长者之死。子路之死

永别: 称亲朋好友之死。

分手: 是丈夫称容于或妻子称丈夫之死(即分开之意)。子路之死

陨: 是称元帅、大将之死。 (如将星陨落)

溺: 称末成年人之死,亦称找死者。

天: 称幼年人之死。

困: 古称上等人物之死。

随: 称饿死者。

羽化: 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苏拭《胡《堑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弃养: 对父母去世约婉称。(父母去世,子女不能奉养,锁甜。弃养。

迁化: 谓一般人之死。 (《汉书;外戚传》: “恕迁化而扬下令,魄

放逸以飞。

因寂: 是称佛或僧侣的逝世。

涅盘: 称佛之死。

见阎王: 谓作过坏事的人之死。

上西天: 含贬义,对作过坏事为人的死亡代称。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多别称。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篇五】子路之死

先秦君子风范_题与答案

1、“媚于天子”中的“媚”的含义是 (1.00分)

A.美丽

B.柔弱

C.妩媚 D.服务

2、齐桓公第二期的口号是 (1.00分)

子路之死

A.捍卫周王

子路之死

B.争霸天下

C.尊王攘夷 D.问鼎中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 (1.00分)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孟子

4、司马迁认为孔子写《春秋》目的是 (1.00分)

A.仁义教化

B.记录历史 C.惩恶扬善

D.美刺讽谏 正确答案: C 、 5、“义者,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最早出自? (1.00分)

A.释名

B.尔雅

C.说文解字

D.马氏文通

6、周人对朝代更替的反思不包括 (1.00分)

A.文王仁政

B.爱民

C.纣王荒淫子路之死

D.周人善武

7、描写君子的外表下面哪个不常见 (1.00分)

A.衣服

B.肤色

C.玉

D.步履闲闲

8、在陈来的周朝三大道德体系中,属于《尚书·尧典》中所提的是?

A.五教 (1.00分)

B.三德 C.三道 D.四德 正确答案: D 、

9、《无逸》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如何对待自身的生活态度问题? (1.00分)

A.国人 B.统治者 C.君子 D.平民 10、郑国的战乱持续了几年 (1.00分)

A. 六年 B. 十年 C.八年 D. 七年 正确答案: B 、

11、齐桓公的名字是? (1.00分)

A.纠 B.小白 C.重耳 D.申生

12、《诗经 闵域小子》是谁做的 (1.00分)

A.文王 B.武王 C.周公 D.成王

13、关于先秦君子的内容没提到的是 (1.00分)

A.理想追求 B.子路结缨而死 C.人格特征 D.构造理想的社会 正确答案: C 、

14、《郑风 叔于田》中的“叔”的含义是 (1.00分)

A.男子尊称 B.长辈 C. 叔父 D.女子对心上人的统称

正确答案: D 、

15、《毛诗序》中认为《诗经·大雅·民劳》是谁所作? (1.00分)

A.卫武公 B.凡伯 C.召穆公 D.芮伯

16、不属于先秦君子风格内容的是 (1.00分)

A.爱国主义 B.英雄主义 C.个人主义 D.忧患意识

17、在《诗经》时代,一个君子首先所必备的条件是 (1.00分)

A.华美衣服 B.步履闲闲 C.佩玉 D.优雅翩翩的外表形象 正确答案: D 、

18、有关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当中,对于大臣谏诤的事情记载颇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1.00分)

A.君子风范 B.诸侯争霸 C.贵族政治制度 D.士层阶级地位上升

正确答案: A 、 19、春秋时期北方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是 (1.00分)

A.宋国 B.楚国 C.晋国 D.齐国

正确答案: C 、

20、《曹刿论战》中与曹刿对话的“公”是? (1.00分)

A.鲁庄公 B.鲁襄公 C.鲁桓公 D.鲁僖公

21、下列《尚书》中哪一篇不是周公告诫卫康叔所作? (1.00分)

A.康诰 B.酒诰子路之死

D.无逸 正确答案: D 、

22、《诗经 秦风 无衣》表达了什么情感 (1.00分)

A.孝顺 B.爱国 C.忠心重义 D.勇猛 正确答案: D 、 23、谁为了百姓焚身祭天 (1.00分)

A.成汤 B.文王 C.尧 D.舜

24、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触怒了谁而被贬官在潮州 (1.00分)

A.唐中宗 B.唐宪宗 C.唐玄宗 D.唐武宗 25、人们习惯称西周文化为什么文化 (1.00分)

A.礼乐文化 B.道德文化 C.春秋文化 D.文王文化

26、《诗经》中“风‘的内容是什么 (1.00分)

A.讽谏 B.抒情 C.民情 D.建议

27、关于 “先秦君子风范”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时间是从西周初年到战国 B.生活在贵族时期 C.抱朴含真 D.礼乐完备 28、孙叔敖是哪个国家的 (1.00分)

A.楚国 B.晋国

D.鲁国

29、破坏晋馆垣以表达对晋国傲慢而不满,维护本国尊严的是 (1.00分)

A.子完 B.子产 C.子路 D.子由

30、“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谁说的 (1.00分)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韩非子

31、春秋时期贵族最基本的修养是 (1.00分)

A.诗词歌赋 B.言辞优雅 C.礼乐修养 D.风度翩翩

32、子贡的字是 (1.00分)

A.良 B.赐 C.回 D.卿

33、没有描述成王鉴戒内容的是 (1.00分)

A.《敬之》 B.《尚书》 C.《闵予小子》 D.《周易》

34、建议重耳去狄国的是 (1.00分)

A.子由 B.子路 C.子犯 D.子产

35、申生是哪个国君的儿子? (1.00分)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晋献公 D.齐宣公

36、周幽王死于哪个少数民族之手? (1.0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520zuowens.com/sucai/882761.html

历史典故推荐文章

历史典故热门文章